# 产权破局与文化重生:泉州闽南古厝的活化之路在泉州古城的街巷深处,一栋栋红砖燕尾脊的闽南古厝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蜕变。作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核心载体,这些承载着闽南文化基因的古建筑,曾因产权复杂、年久失修而濒临湮灭。如今,泉州市以产权制度创新为突破口,构建起多方协同的保护利用体系,让沉睡的文物焕发新生。## 产权困局的破冰之旅泉州鲤城区227处不可移动文物中,48处古大厝类文物保护单位里有16处为私人产权,占比达三分之一。这些私人文物普遍面临"谁来出钱、谁来管理、谁得收益"的权责利失衡困境,产权分散成为保护修缮的最大障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施琅故宅就曾因涉及上百个产权人,修缮方案迟迟无法达成共识,西侧建筑坍塌近半。面对这一难题,泉州创新性地推出分级处置策略。2022年11月,鲤城区率先出台《促进文物级古大厝家族内部析产和保护的若干惠民措施(试行)》,将私人文物产权细分为完全清晰、基本清晰和不清晰三类,实施"一户一策"。对于施琅故宅这类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建筑,采用"政府购买+产权协商"模式,由泉州文旅集团以合理价格完成全部产权征收,2023年启动全面修缮,2024年底工程完工。针对产权分散但暂不具备整体征收条件的建筑,泉州探索出多样化解决方案。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锡兰侨民旧居采用"部分征收+租赁托管"模式,政府收购部分产权后改造为锡兰文化馆;万正色故宅等实施"以修代租",由运营方承担修缮费用换取长期经营权;吴家此民居则通过"产权置换",让产权人获得新居所的同时,古厝得到专业保护。近三年,鲤城区已成功化解私人文物产权纠纷10余起。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为产权处置提供了坚实后盾。泉州建立"专业律师+调解员+公证员"的"三对一"法律服务机制,并依托海丝史迹保护巡回法庭,集中管辖涉文化遗产案件。这种"司法护航"模式不仅明确了各方权责,更在法律框架内找到了利益平衡点,使产权处置有法可依、有据可循。## 多元协同的保护网络文物保护的可持续性离不开资金保障和技术支撑。2023年7月,省级文物保险服务项目落地鲤城,为包括11处私人产权文物在内的36处省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投保1.53亿元。与人身保险不同,该项目创新采用"防重于赔"理念,整合红外监测、智能消防等现代科技手段,搭配专业巡检团队,构建起"科技+人防"的立体防护网。政府角色的转变是保护机制创新的关键。泉州古城保护发展指挥部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将政府职能从单纯的"管理者"转变为"协调者"。通过司法帮扶、资金奖励、教育倾斜等惠民措施激发产权人积极性,例如对主动配合析产的家族给予子女教育资源倾斜,对自行修缮的产权人提供最高50万元的资金补助。这种政策杠杆有效撬动了社会资源,形成政府、产权人、经营主体三方共赢的格局。社会资本的引入为古厝保护注入新活力。泉州文旅集团作为主要运营主体,通过"以修代租"等模式盘活大量闲置古厝。花巷89号傅宅的活化就是成功案例:文旅集团与产权人签订15年租约,投入资金采用红砖原样修复、碳纤维布加固等工艺进行修缮,同时清理周边空间打造公共休闲广场,将这座80多年历史的侨厝改造为古城会客厅。截至2024年,全市已活化利用67栋历史建筑,海峡租养平台累计上线历史建筑78处。科技赋能让保护工作更具专业性。泉州建立城乡建筑风貌管理平台,完成1644处历史建筑测绘建档,为每栋建筑建立数字档案。在文物保险项目中,运用红外测温、智能烟感等技术实现24小时监测,人保财险还组建专业巡检团队,每月开展两次安全检查,将风险防控前置。## 文化传承的活态实践古厝的活化利用始终坚持"修旧如旧"原则与文化属性相统一。泉州为每处修复建筑量身定制活化方案,充分挖掘其历史内涵。施琅故宅将被打造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结合施琅收复台湾的历史事迹开展主题教育;锡兰侨民旧居依托锡兰王子后裔的历史背景,改造为展示中斯文化交流的专题展馆,成为海丝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在功能置换中,泉州注重平衡文化传承与现代需求。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修缮中,同步推进市政管网升级、消防设施完善和慢行系统建设;金鱼巷实施微改造时,保留原有商铺格局,引入非遗手作、特色餐饮等业态,使老街区既保持历史风貌又充满商业活力。这种"微更新"模式避免了大规模改造对历史文脉的破坏,2024年全市共完成113栋古建筑修缮,21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全部完成保护标志牌挂牌。社区参与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支撑。泉州在古厝保护中特别注重民生改善,通过街巷整治、公共空间营造提升居民获得感。玉犀巷、帽巷等地的闲置空间被改造为非机动车停车场,新增停车位1000个;爱国路、奎霞巷等断头路被打通,改善了古城交通微循环。这些民生工程让居民成为古厝保护的直接受益者,也增强了他们对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立法保障为文化传承提供长效机制。福建省先后出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条例》《传统风貌建筑保护条例》,将古建筑分为文物、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三个层级进行保护。2023年,省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古厝保护利用的决议,将未纳入法定保护范围的特色古厝也纳入保护范畴,实现"应保尽保"。泉州还设立海丝史迹保护巡回法庭,集中管辖涉文化遗产案件,为文化传承提供法治保障。从施琅故宅的涅槃重生到锡兰侨民旧居的文化焕新,泉州以产权制度创新破解了文物保护的千古难题。这种"政府引导—产权梳理—科技护航—多方协作—活化利用"的全链条模式,不仅让闽南古厝重焕生机,更探索出一条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相协调的新路径。截至2024年,泉州已有4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48处历史建筑得到妥善保护,古城历史风貌得到有效恢复,这些红砖古厝正以崭新的姿态讲述着泉州的千年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