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负责人孙雷近期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2025年中国并购市场规模有望接近过去十年历史高点。这一判断基于当前市场数据、政策环境及产业发展逻辑的多重支撑,同时也揭示了中国并购市场的结构性变革趋势。 核心判断依据孙雷的预测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扎实的数据支撑和市场逻辑推演:当前交易规模已超去年全年:2025年迄今,中国并购市场已公告交易规模约3500亿美元,这一数据已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为全年冲刺历史高点奠定基础。从历史维度看,过去十年中国并购规模占GDP比重平均低于4%,与美国近10%的水平仍有差距,意味着增长空间显著。政策驱动效应显著:“并购六条”落地一年以来,并购重组的市场化程度和监管包容度大幅提升,直接推动产业并购成为主流。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新披露的A股重组类交易超过230单,较去年同期翻倍增长,半导体、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并购案例显著增多。产业整合需求迫切:当前中国经济正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多个行业面临产能整合与技术升级压力。并购成为头部企业补链强链、中小企业寻求突破的重要路径。例如,2025年上半年单宗超10亿美元的大型并购交易达29宗,集中于高科技、大健康等领域,其中近半数由国企主导推动,反映出产业整合的核心趋势。 2025年并购市场三大趋势孙雷结合市场动态,进一步预判了并购市场的结构性变化:主体格局重构:上市公司将成为并购主力军,尤其是头部企业通过并购寻找新增长动能的意愿显著增强;同时,具备核心技术的中小企业将成为热门并购标的,并入产业龙头成为其重要发展选择。资金端持续加码:自“94”之后,地方政府、投资基金、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对并购的关注度大幅提升,更多资源将向并购领域倾斜。从资金退出角度看,私募股权基金已将并购买卖作为最主要的退出方式,香港资本市场估值回升也为并购交易提供了更便利的金融环境。标的特征分化:中小规模标的更受青睐,20亿元以下交易成为市场主流,这与企业控制资金压力、降低整合风险的需求直接相关。投行评估逻辑也随之转变,从单一标的价值判断转向“协同效应+长期战略+无形资源”的综合评估,未盈利但具备技术潜力的标的更易获得资本认可。 挑战与协同方向尽管前景乐观,孙雷也指出国内并购生态圈仍需完善:多方协同需求:并购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形成生态闭环。例如,政策层面需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金融机构需创新并购融资工具,中介机构需提升未盈利资产估值、跨境整合等专业能力。跨境并购待复苏:2025年上半年中国内地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数量为133宗,同比下降6%,虽有回暖迹象(如欧洲市场超大型交易增长),但整体规模仍处历史低位,如何应对海外监管壁垒、文化整合风险仍是重要课题。从行业视角看,普华永道等机构的报告也印证了孙雷的判断:2025年上半年中国并购市场交易额同比增长45%,境内战略投资交易额突破千亿美元大关,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等新兴领域的投资热度持续推高并购活跃度。随着下半年并购需求积压释放与资本市场情绪回暖,2025年中国并购市场有望迎来近十年的峰值时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