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从多个方面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法治力量的体现:
科学立法方面
完善法律体系
紧扣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求,不断填补法律空白。例如,在新兴的数字经济领域,加快制定和完善数据保护、人工智能监管等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的出台,为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明确的规范框架,确保数据的安全利用、个人信息权益的保护,以适应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需求。
对现行法律进行修订和优化。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对一些传统法律进行修订,使其更符合现代化发展的理念。比如对《公司法》的修订,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新的企业组织形式、营商环境优化等要求,鼓励创新创业,促进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释放,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建设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
提高立法质量
推进民主立法,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在立法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如公开征求意见、召开立法听证会、专家论证会等方式,让人民群众、企业、社会组织等不同利益相关方充分参与。在制定民法典的过程中,就广泛征求了社会各界的意见,历时多年,经过反复修改完善,确保这部关乎百姓生活方方面面的基础性法律能够准确反映人民意愿,符合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发展的长远需求。
加强立法的前瞻性研究。立法机关需要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提前谋划相关立法工作。例如,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除了制定《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外,还要前瞻性地研究长期护理保险、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立法可能性,为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各种挑战提供法治保障。
严格执法方面
建设法治政府
依法履行政府职能。各级政府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积极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在市场监管方面,严格执行《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企业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提高政府决策的法治化水平。健全政府依法决策机制,重大行政决策必须遵循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程序。例如,在城市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决策过程中,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合法性,避免决策失误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社会不稳定因素。
提升执法效能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通过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水平,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定期开展执法人员培训,内容包括法律法规解读、执法程序规范、执法文书制作等方面,确保执法人员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法律,严格依法执法。
推进综合执法改革。整合执法资源,减少执法层级,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等问题。在城市管理领域,推行综合执法模式,将市容环境卫生、城市规划管理、市政管理等多个方面的执法权进行整合,提高执法效率,降低执法成本,提升城市治理的法治化水平,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执法保障。
公正司法方面
确保司法公正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保证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例如,在刑事诉讼中,加强证据的审查判断,严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确保每一个案件都能得到公正的审理,维护司法的公信力。
保障司法独立。排除行政权力、社会舆论等对司法审判的不当干扰,确保法官、检察官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建立健全法官、检察官的职业保障制度,包括身份保障、待遇保障等方面,使司法人员能够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依据事实和法律作出公正的裁判。
提高司法效率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优化司法流程。法院系统推行网上立案、在线审判、电子送达等信息化举措,提高案件受理、审理和执行的效率。例如,通过智慧法院建设,当事人可以足不出户完成立案手续,法官可以在线审理案件,大大缩短了案件的审理周期,提高了司法资源的利用效率,及时解决当事人的纠纷,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加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多种调解资源,鼓励当事人优先选择非诉讼方式解决纠纷。在农村基层,发挥人民调解的作用,及时化解邻里纠纷、土地纠纷等常见矛盾;在商业领域,建立行业性的调解组织,快速解决商业纠纷,减轻司法机关的案件压力,使司法机关能够集中精力处理重大复杂案件。
全民守法方面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在学校教育中,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小学到大学设置不同层次的法治课程,培养青少年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在社区,通过举办法治讲座、法律咨询等活动,提高居民的法律素养,如开展社区民法典宣传讲座,让居民了解与自身权益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
创新法治宣传方式。利用新媒体平台,制作法治短视频、动漫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进行法治宣传。例如,通过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生动有趣的法治宣传内容,吸引广大群众关注和学习法律知识,营造全社会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围。
推动法治社会建设
培育法治文化。鼓励社会组织、企业等积极参与法治文化建设,打造具有地方特色、行业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例如,一些地方建设法治文化公园、法治文化街区,将法治元素融入城市景观建设中;企业内部开展法治文化建设活动,提高企业员工的法治意识和合规意识。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通过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对守信行为进行激励,对失信行为进行惩戒。在金融领域,对守信企业提供优惠的贷款政策和便捷的金融服务,对失信企业限制其融资、招投标等活动,以信用体系建设促进全社会的守法诚信,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