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撞击小行星主要是为了防御地球免受小行星撞击的威胁,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具体原因如下:防御地球:近地小行星撞击被联合国列为威胁人类生存的二十大灾难之首。历史上,地球曾多次遭受小行星撞击,如6500万年前墨西哥湾撞击事件导致恐龙灭绝,1908年的通古斯大爆炸,2013年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陨石坠落事件等,都给地球带来了巨大灾难。主动撞击小行星以消除其对地球的潜在威胁,是当前世界公认的最优解。通过动能撞击偏转有潜在威胁小行星的轨道,可使其远离地球,保障地球和人类的安全。技术验证:动能撞击是目前被认为技术最成熟、最可行的行星防御方案之一。但理论计算和地面模拟终究有局限,真实的小行星结构、成分、密度等都会极大地影响撞击效果。只有通过实际撞击小行星,才能获得最真实的数据,测试并验证该技术的可行性,为未来真正应对小行星撞击威胁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科学研究:小行星是太阳系原始星云在长成大行星过程中的中间产物,是太阳系形成与演化的“活化石”。撞击小行星并对其进行观测和研究,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小行星的物理性质、内部结构等,从而深入研究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历史。
|
|